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政策前沿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

发表于:2017-11-21 关注 
大鹏新区在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在11月16日开幕的第十九届高交会上,大鹏新区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支撑圈建设成果及高新产业发展成就,再次吸引了世界的关注目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鹏新区在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在11月16日开幕的第十九届高交会上,大鹏新区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支撑圈建设成果及高新产业发展成就,再次吸引了世界的关注目光。

  回顾大鹏新区探索绿色发展的历程,新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围绕“三岛一区”目标,加快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建设,超前布局配套产业空间,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生物、生命、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世界级科技团队,加快科研载体建设和成果转化,初步构建起“一库一院两园多平台”的科技创新驱动新格局。“西有前海自贸区,东有大鹏生物谷”的东西两翼湾区经济发展增长极日渐成型。


  科学布局生物产业空间

  生物谷支撑圈初具规模


  大鹏新区成立后,在宏观区域对大鹏半岛实施了主体功能区划,科学区划出生态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其中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围绕坝光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建设,配套布局了国家基因库、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华大基因、海洋生物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这些配套项目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即将崛起的深圳国际生物谷的周边,形成了布局科学产城融合的产业支撑圈,为未来生物谷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世界最大基因库运行一年:存储超过1500万份样本

  2016年9月22日,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继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库。目前,国家基因库已储存多种生物资源样本超过1500万份。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后可保存3000万份可溯源性生物样本。

  2017年4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身兼五国科学院士、被誉为“DNA之父”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在89岁生日前一天考察国家基因库时,对深圳在基因领域取得的成果大加赞赏。


  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创新高地



  2013年8月,大鹏新区首个生物产业项目、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创新研究院建成。2014年5月,黎志康团队完成的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重测序成果,为全球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最全面、最完整的信息指导。

  2014年4月,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落户。基因组所集聚了一支以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军人物,青年英才计划引进为骨干,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科技队伍,共140人。建成国内最大农业组学超算平台的大数据实验室,实现35万次/秒,未来将达到1000万次/秒的超算能力。目前,该所已组建的12大创新团队在基因领域前沿探索未来,多项研究成果世界领先。


  华大基因从科研团队发展到农业集团


  华大基因农作物育种团队,是创新研究院成立时旗下的另一个基因研究机构。团队以华大基因高通量测序及信息分析能力为依托,开发了新一代基因组学分子育种技术。华大农业已建有高通量植物转基因平台、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平台、动物手工克隆技术平台及海洋生物平台等一系列高通量研发技术平台。

  2016年3月29日,华大农业集团在大鹏新区成立。从农业科研团队到产、学、研农业集团的升华,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世界级科研团队纷纷落户


  生命科学产业园定位为生物谷核心区先导区及孵化器。2013年,新区投入3.5亿元,按生态、绿色、智慧的理念进行规划改造,重点吸引相关生命、生物、健康、医疗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入园,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园区和生态园区。园区占地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共有建筑42栋。目前,包括美国“三院”院士罗兹曼团队的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等项目落户生命科学产业园。

  海洋生物产业园区是中国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产业重要基地,也是生物谷重要配套项目。园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约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9万平方米。2015年,一、二期工程已改造完成。园区公共服务核心设施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电子图书馆,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和一间万级洁净室,配备价值超过1000万元高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目前,入驻项目包括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品精深加工、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现代渔业等,共引进院士3名,海洋生物类外籍专家10余名,博士以上专业人才50余名。

  随着大鹏新区生物谷支撑圈的崛起,大鹏新区生物科技、生命健康产业等现代新型产业项目将迎来新一轮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为新区绿色GDP做出更大贡献。“西有前海合作区、东有大鹏生物谷”两翼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大鹏新区正在向生态、生物、生命科技和产业与城市融合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迈进。


  产业政策发力“鹏程计划”揽才

  国际领先生物项目科技团队落户


  大鹏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岛一区”和规划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的发展定位,制定出台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4+5产业政策。同时,出台《大鹏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及7个配套政策文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向世界招揽顶尖科研团队和尖端科技项目,为参与全球竞争努力做好充分准备。

  从2013年起,新区每年投入3000万人才发展资金,同时,在引进人才、奖励人才、留住人才和服务人才等方面制定实施8项工程,让每一位有志在新区创业、发展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工作好,生活好。其中,新区创新实施的“鹏程杰出人才奖”评选办法,以国际视角率先打破国籍、地域、户籍、身份、资历等方面的刚性制约,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无论是体制内外的,都纳入评选范围。这一人才政策的创新为新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们提供了最高荣誉和奖励,也吸引更多的杰出才俊涌入新区。

  新区着眼世界生物科技前沿,先后引进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农业科技、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兆凯生物、香港中文大学蔬菜育种创新团队、三系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团队等科研团队。其中,农业基因组研究所12个创新团队领军科学家平均年龄三十多岁,华大基因各个项目领军科学家不足三十岁。

  2013年11月7日,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生物科技产业项目和团队集中落户新区。来自美国的国际著名肿瘤免疫学家王荣福教授科研创新团队的肿瘤生物治疗项目、霍普金斯研究院的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基地项目、林浩然院士团队的海洋经济动物育繁推一体化示范中心项目、留美博士的启新生物医药项目等项目签约。

  2014年9月6日,有着“疱疹病毒之父”之称的罗兹曼教授经过对新区三次暂短考察后,带团队落户大鹏生命科学产业园。罗兹曼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发明家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团队包括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申克院士,美国医学院维希院士等10位国际顶级的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领域的专家及名医。其中个人拥有的国际知识产权和专利总达300多项。

  2015年6月,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率团队落户大鹏新区,并在新区建立“马歇尔教授名医工作室”、胃肠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国际诊疗中心。2017年9月,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落户生命科学产业园。

  新区成立以来,共引进包括诺贝尔奖得主1人,美国院士及中国院士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5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9人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


  21个创新载体科研成果领先世界

  专利申请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0%


  大鹏新区成立以来,在加快引进高新产业项目和世界人才团队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引进和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批针对创新载体建设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截至2016年底,大鹏新区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21个,其中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中心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技术中心2个、工程实验室5个、科技孵化器2个。区内还有1个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1家国家级重要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

  据了解,大鹏新区是深圳重点实验室最多的新区,其中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共同批复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作物核心资源开发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深圳市唯一一个针对海洋生物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此外,新区重点引进的华大农业还建立了6个具有强大科研能力的创新载体。以植物平台为依托,建立了“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深圳作物分子设计聚合育种工程实验室”;以动物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深圳动物基因组辅助育种工程实验室”;以微生物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深圳能源生物转化微生物基因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实验室落户新区后,围绕新区产业发展,加快科研步伐,先后研制出一批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其中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的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中科院深圳农业创新研究院发现的国际水稻核心种质重测序项目,中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发现的解密黄瓜苦味奥秘和最新番茄变异组研究成果,以及华大农业原种繁育基地超级水稻等分别在世界顶尖级期刊《科学》、《自然》、《自然·遗传学》等上发布。

  科研创新载体的蓬勃发展,带领全区其他科技产业不断结出创新硕果。截至2016年底,大鹏新区拥有国高企业共26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方面。在专利申请权方面,也在不断创出新高。2017年1-8月,新区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別为244項和119項,相比去年同期,申请量增长60%,授权量增长45%。


  七成面积保持山海林湖原貌

  可比肩全球的滨海生态科学小城正在坝光崛起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于2016年启动22个项目,于2017年启动54个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肩负建设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建设任务的大鹏新区,瞄准国际一流标准,以建设比肩全球的滨海生态科学小城为目标,积极探索低成本、低冲击、低碳绿色的新型开发模式,以“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构建海绵城市、绿色城市、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管理等生态系统,打造凸显山海特色的绿色生态湾区,为深圳未来城市开发建设树立新样本。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未来核心启动区将是城在山海间,园在小城中的现代滨海生态科学小城。按照总体规划,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坝光核心启动区,规划用地面积仅9.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6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总面积不足18%,11%面积为公共绿地,将有超过70%的面积保存山、海、林、湖的自然原貌。

  通过积极主动的保护,让其生态资源产生更大的生态价值。据坝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坝光片区13条河流,将保持自然水文原貌,并通过河岸植被绿化等提升雨水年径流量比率;在流域的间隔地带,利用水文、地势、植被等特点规划建设银叶树湿地园、白沙湾公园、海滨公园、中心公园、江屋山郊野公园等5座公园。其中,银叶树湿地园建成后,湿地面积将由2公顷扩大到96公顷,百余棵银叶古树也将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保护。此外,对裸露的山体,将在人工护坡上种植观赏花海,与科学小城形成“城在园中,园中有城”生态景观。


  建设海绵城市保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2016年11月,大鹏新区出台了深圳首个针对重点区域制定的《坝光片区海绵城区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确定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新区将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开展建设。

  在利用自然条件方面,新区将采用海绵城市新技术对山、海、林、河、湖、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河道植被种植、绿地湿地建设和生态公园建设更好地提升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在人工模拟方面,将“渗、滞、蓄、净、用、排”6类海绵技术,分别应用于道路、住宅建筑、公共类建筑、工业仓储类建筑、广场、湿地、水体景观等建设项目,维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据规划设计人员介绍,坝光核心启动区展示厅建设将成为片区首个海绵城市建筑。建筑屋顶采用植被绿化的方式蓄存雨水;公共绿地为下凹式,便于雨水充分入渗;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地面;水体景观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并适当处理回收用于绿化、冲洗地面、景观用水等。


  绿色建筑年均减少碳排放量50万吨


  “绿色建筑”是核心启动区保护性开发的又一重大举措。坝光绿色建筑专项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功能分区,将该片区建筑确定为“三带一区”的分布格局。“三带”分别为沿海利用带、核心发展带和山体保护带;“一区”为沿海利用带内的“三零示范区”。

  按照规划,在沿海利用带内将同时建设一个“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的“三零示范区”。该示范区绿色建筑5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10%。

  “三零示范区”建设思路和过程为“通过建筑低能耗、净能耗——可大量运用再生资源——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并进行碳汇、碳交易——购买可再生资源,并可并电网——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强制性法规”的技术和路径,最终实现“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

  据规划设计人员介绍,核心启动区绿色建筑为国家二星级(深圳金级)绿色建筑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绿色建筑实施推广将在节水、节能、低碳等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测算,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后,片区每年总节水量可达到190万吨-260万吨;每年可节约用电4.5亿度;平均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达50万吨。

  此外,坝光片区将构建一体化绿色交通系统。通过三处绿岛综合体实现内外交通转换。通过公交车、定制巴士、社区微巴等公共交通,打造内部集约低碳交通体系。同时,片区将配备360辆新能源公交车,实现片区公交零排放。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