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政策前沿   搭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服务惠州

搭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服务惠州

发表于:2018-05-23 关注 

  搭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服务惠州

  发布时间:2018-05-23 20:00:06



  惠州学院校长彭永宏:

  搭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服务惠州

  作为科交会举办地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惠州学院在去年举办的首届科交会上,首次向社会展示32项科研项目成果,其中不少已经转化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应用中。

  这些科研项目中,荔枝果酒和果醋产品技术已经被企业应用开发生产出成品;称重物联网大数据测控、智慧内衣则直接被运用于企业运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形成的新成果项目将在本届科交会上展出;智能商用电磁炉项目中的部分成果已经为企业采用。目前,共有17项成果与企业(单位)签订技术转移或共同开发协议,其中有3项成果已实现了商业化转移,11项成果投入到各领域的实际应用环节。

  惠州学院校长彭永宏表示,对于惠州学院来说,参加首届科交会,是一次用平台倒逼高校梳理自身科研成果的良好契机。通过科交会等平台,更加吃透企业需求,并检验科研成果价值,解决了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问题,惠州学院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

  1 “立足惠州,融入湾区”今年携32项新成果参会

  南方日报:在去年举办的首届科交会上,惠州学院展出30多项科研成果,这对惠州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带来哪些启发,您对科交会的作用有何评价?

  彭永宏:科交会为高校众多科研成果了解市场、走向市场、实现产业或生产转化提供了展会+线上对接“永不落幕”的交易环境。

  广东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需求非常强烈,而且面向国际舞台。有需求才有动力,在广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作用会高效显现。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工作的服务目标也就更加明确。

  惠州学院成立了惠州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并与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促成我们校内的成果在研发初期就能对接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本土优势促成其他高校科研成果在惠州的转移转化。

  南方日报:第二届科交会即将在惠州举行,惠州学院将带哪些项目参与科交会?和去年相比有何新亮点?

  彭永宏:今年,学校同样将有32项成果参与展会,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化工环保、互联网+、生物技术、工业设计五大类,与惠州两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电子科学和信息技术类、功能材料和精细化工类的项目有22个,占比68.75%,质量有所提升。

  智能制造类的成果比去年有所增加,其中智能镜头检测与调焦系统是惠州学院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收获的成果,是一款能够在摄像头生产过程中集镜头调焦、白板测试、数据记录、自动换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和设备。如生产线全部采用该系统和设备,预计每年节省直接人工成本约84万元,产值增长约1279万元。

  化工环保类的成果也比去年大幅增加,有14项成果,主要集中在绿色化工新材料制备及其功能化研发、高效三废处理及污染降解技术研发与应用两大方面,可应用于超高密度信息储存、吸波材料、催化、阻燃以及三废处理、污染物降解、清洁清洗方面。

  2 校企合作持续深入打造智能制造研发中心

  南方日报:去年科交会前夕,您曾表示,惠州学院一直在积极思考将在惠州发展中扮演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角色。您认为,这个角色的具体定位是怎样的?

  彭永宏:对于惠州学院来说,我们目前深感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空间巨大。惠州的石化、电子、信息等行业中,很多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处在世界前沿,惠州学院一方面要支持惠州本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力量。结合惠州学院目前科研实力和特点,目前主要着力于服务惠州本地的中小企业、行业产业的关键与共性技术。惠州学院去年推荐了47位博士,到惠州中小企业协助其产业升级。

  南方日报:在校企共建方面,惠州学院近年来取得哪些成效,为企业特别是惠州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彭永宏: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从30多年前与香港旭日集团的合作开始,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的深化协同合作已经深入到了教学和科研各方面。2017年惠州学院共获得横向项目近90项、资助经费近700万元。学校的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计算机应用、纺织服装、大数据等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推进。

  目前,惠州学院正在以光电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打造惠州市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紧密对接惠州市电子信息、机器视觉、控制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子等智能制造产业,深度介入企业的智能制造产品、设备的研发过程,提高本土产业科研创新改革意识,助力惠州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李红伟博士和广东金农牧科技公司联合开展“惠阳胡须鸡遗传资源的选优提纯及其配套利用”项目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公司生产的惠阳胡须鸡已成功进入香港市场。

  3 搭建52个科研平台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合作

  南方日报:一年以来,惠州学院的产学研在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上做了哪些探索,取得怎样的成效,目前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彭永宏:目前惠州学院共建立有研究机构、创新中心、开发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52个,其中国际创新平台1个、省级平台10个、市级平台10个,校级创新平台31个。2017年9月惠州学院申报的广东省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服装与服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荔枝与龙眼科技创新中心”获批为第一批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这些科研平台,惠州学院在“平台+项目”的运行框架上,实践着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建立科学高效的成果研发与应用转化链。

  南方日报:近年来,惠州学院与国内外其它高校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有怎样的交流,特别是在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方面进展如何,这对惠州学院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彭永宏:在人才培养方面,惠州学院每年派出优秀学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交流学习;派出学生赴美国和日本开展海外社会实践;派出教师和学生赴美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学校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长期与香港旭日集团、香港制衣业训练局和香港理工大学开展科学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

  在科研方面,自2016年以来,惠州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在信息,化工和材料3个领域开展6个项目的科研合作;每年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开展一次联合学术研讨会;目前正着手与马来西亚双威大学、企业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以服务于中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工程项目需要。

  4 “引育结合”建队伍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

  南方日报: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推进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全球创客产品定制中心、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广东创新创业高地。您认为惠州在政策和机制上还可以有哪些改进和突破,更加精准地补短板、破藩篱?

  彭永宏:惠州学院主要通过重点创新团队和重点扶持创新团队作为科研能力提升的重点,只有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才能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惠州学院在引入人才的同时,也在着力加大自身培养力度,实行引育结合,直接引进与柔性引才相结合,并通过吸引和培育高水平人才,倒逼现有师资力量的进修提升。

  2016年以来,学校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引进措施,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政策;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程”,充分利用惠州市“博士惠聚工程”“海外人才工程”等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实行激励机制,把人才引进工作作为各二级学院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今年起,所有二级学院对来应聘的符合招聘条件的优秀博士随到随时组织考核面试,缩短人才引进的时间。

  目前惠州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力度很大,包括惠州学院特聘的中国工程院夏佳文、王复明两位院士带团队过来,中科院在惠州两大科学装置将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入驻惠州。建议政府重新梳理人才政策与引进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南方日报:日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提出建立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您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惠州学院应如何借助广深高校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彭永宏:惠州学院将整合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充实科研教学力量,建立科研教学的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加快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广深莞惠高校及企业联合,在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数字经济建设、技术经济管理研究、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等方面,开展应用性、应用基础研发,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特别是将完成重离子加速器研发中心、惠州市非开挖工程检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惠州市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惠州市信息技术协同研发中心、广东省服装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新能源材料研发平台、惠州特色动植物与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中心等各项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的发展需要打造不同的平台。举办科交会是事关惠州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好这个平台,可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科研资源在这里汇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全产业链,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真正的常效、长效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