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政策前沿   惠州新使命 让科交会“孵”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惠州新使命 让科交会“孵”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发表于:2018-05-23 关注 

  惠州新使命 让科交会“孵”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发布时间:2018-05-23 20:31:34



  南海之滨,珠江两岸,香港、深圳、广州,3个经济总量2万亿级别的大城巍然耸立,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世界第四大湾区可谓名副其实。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汕高铁、赣深高铁、广深港高铁、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这个湾区的经济活力和能量,仅从这些陆续建成投用的巨大基建工程就可见一二。

  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省……这一系列的创新布局,无不显示出广东在大湾区在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壮志雄心。

  那么,紧邻深圳、广州、香港的惠州,将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彰显怎样的担当?

  对于即将举办第二届科交会的惠州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正在逐渐清晰:借助大湾区的区位之优,立足绿意山水的环境之美,汇聚全国全球创新资源,用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再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好山水大产业,“软硬”结合搭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5月1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提出,能否实现大湾区内的协同创新是成功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

  协同,意味着各具特色的创新资源在促进创新需求的公共网络中自由交流、碰撞、集聚、发散,意味着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也不必“包揽”创新的全部要素,也不可能“独享”全部创新成果。

  正如该报告所言,粤港澳三地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制约瓶颈,构建起跨区域、跨制度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看到惠州高校数量和质量不足,基础科研创新薄弱等短板,更要看到“2+2+N”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方兴未艾,科交会等平台陆续建立这些惠州的优势所在。

  其中,丰富多样的山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惠州在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中独树一帜的最大特色,将绿色化发展与创新驱动相结合,是惠州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方向。

  素来珍视绿色生态的惠州,已经站在这个临界点上,而科交会的举办正帮助惠州加速跨越。

  世界产业版图的数百年变迁中,区位之优和环境之美,始终是吸引产业集聚,催动创新浪潮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从美国硅谷到日本筑波,优美环境吸引创新要素聚集,加上合理高效的创新机制,往往形成新的创新中心。

  如果说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模式更偏向“软”或“虚拟”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眼下正蓬勃发展的新一轮创新则更加强调“软硬”结合——也就是将互联网代表的信息化与实体经济相叠加,这种变化,一方面给惠州这种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使得高校创新资源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在惠州举办的中国科交会,恰逢其时。

  高校+工程师,让惠州加速跨越创新“临界点”

  创新必然意味着对以往的革新,也往往意味着风险。要冲破既有的技术、生产和经营模式,同样需要一个接受创新的临界点,惠州举办的科交会正可以看作对达到这一“临界大多数”的人为加速。

  在首届科交会上,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绝大部分留在广东转化。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6%和62%,惠州企业成为签约最多的群体。而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510亿元。

  科交会带给惠州的变化不仅于此,更多高校资源正在加速落地惠州。

  通过去年首届科交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惠州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

  从城市的发展角度看,科交会本身也是惠州尽快达到从工业城市到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转变临界点的加速器。

  在美国硅谷,扮演这一角色的是斯坦福大学成立的斯坦福科技园,是吸引顶级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是仙童、施乐等孕育出多个世界级公司的创新型先驱企业;惠州邻近的深圳,促进其成为今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的,经济特区特有的闯劲和激情,是从OICQ成长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标杆的腾讯,是用户交换机销售代理起步成为世界通信巨头的华为,今天的深圳也是知名高校林立,对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硅谷到深圳,高校的力量从未缺席——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惠州借助举办科交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

  “R&D”是“研究与发展”的缩写,而发展的另一种表述,可以是“产业化”或“商业化”。从这个角度说,科研天生就是为了应用,就是为提升生产和服务效率以满足千万种不同需求。惠州要做的,正是完成“研发”这一激动人心事业原本就包含的基本步骤,因其基本,才更显其不可或缺,潜力无限。

  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惠州注意,从日本东芝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惠州TCL第一部免提式按键电话,很多意义重大的创新产品,都并非出自高校科研机构,而是在车库、工厂完成。因此,惠州应对来自本地企业一线的创新加以重视,积极营造有利于“创客”聚集的环境,并通过科交会为其“链接”到更为优质的研究和产业要素。

  通过科交会嫁接全国高校科研资源,结合城市生态特点和产业所长,在开放包容中有所取舍,越来越多的创新故事和科技创富故事正在这座城市上演,与此同时,一个以惠州为枢纽的全球协同创新网络也正在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