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创业club 半月谈丨走!回家创业——革命老区新返乡潮正高
这是江西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美景 周密/摄
半月谈记者刘菁高皓亮
拥有百万人口的江西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连续5年,于都每年吸引上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目前,县域1/5的外出务工农民顺利回流,为老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民工持续回流的背后,显露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县域经济质量提升、农民工就近城镇化的正向良性循环。
老行业新业态
于都113万人口中有40多万人外出务工,其中30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于都过去以劳动力优势吸引一些“两头在外”的服装企业落户,但逐渐出现人工成本高、招工难等问题。
没有被动观望二次产业转移,于都瞄准传统行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15年,于都把服装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坚持自主品牌和智能智造两轮驱动承接沿海企业,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重要引擎。
2012年入驻于都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用6年时间收集数据,投入2亿元对于都生产基地生产流程重组和智能改造,2018年推出高端女装智能制造生产线。如今企业不再一次性生产成千上万件同款衣服,而是以私人订制提升竞争力。针对赢家某一款服装,顾客可在网上自行搭配不同面料、颜色、衣领或口袋样式,员工根据同步传输来的数据完成生产。
过去只做线上销售的广州汇美时尚集团,2017年在于都建立脉动智能制造产业园,投入实体经济,开创销售大数据分析指导线下生产的新业态,每款衣服的销售数据实时更新在企业电子屏上,生产计划根据数据及时增减。企业信息主管游俊说:“去年‘双11’当天,脉动线上服装销售额达2.04亿元。”
为推动产业由依靠人口红利向依靠智造、互联网+转变,近3年,县财政投入近30亿元,规划建设服装学院、双创公寓、检测中心等十大公共平台。“过去每家企业建一套质检系统,现在统一打造共享平台,大家都能用,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于都县产业集群办主任丁有胜说。
截至去年底,于都县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2200多家,县内从业人员8万余人,全行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县委书记蓝捷说,于都县实现工业3年翻番,服装业贡献在60%以上。
老行当新智造
人口大县于都的这一轮新返乡潮,并非被动回乡,而是随着家乡产业发展,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后的主动回归。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服装新智造和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新业态,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近5年,已有6万多名服装业技能型农民工返乡就业。于都县专门设立纺织服装学院,就地招收2000多名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
于都县小溪乡小溪村31岁的黄树文和丈夫在东莞服装企业打工10多年,2014年回乡进入服装公司。黄树文做全能工种,月薪5500元,丈夫是智能吊挂系统运维组长,月薪7000多元。
人回流,还为于都服装行业带回沿海的管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他们或依托务工积累的资金、资源创办企业,或受原务工企业委托回乡设立分厂、代加工厂。于都县岭背乡东坑村原在东莞企业做管理的李小华回乡创业,为香港企业代工,用工80余人,去年销售额达1050万元。
传统产业升级还为吸引外地年轻人才提供了可能。在一家服装公司智能生产线上,去年从西安工程大学毕业的李威正在电脑裁床操作,面前的电脑裁床读取顾客订单信息完成裁剪,并自动发往下一个工序,整条生产线全程数据驱动,数字编码的原料和生产工艺自动匹配到工位。
老农民新市民
“产业平台搭建起来了,可以理直气壮喊他们回来。”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名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1万多名农民工春节后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70%以上。
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返乡农民工,不再以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为唯一目的,多数以就近城镇化为目标,除稳定就业外,他们对城镇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备提出新需求。
“目前县城城区常住人口约40万人,城镇化率还有提高空间。”丁有胜认为,人工成本沿海与内陆趋同,农民就近城镇化的巨大潜力,是吸引企业向内陆县集聚的关键。
“传统生产线要加班到21点,在智能生产线18:30就能下班回家,给孩子做饭。”37岁的丁招文和丈夫在广东务工十多年,两年前回到于都,两人用打工积蓄在县城买了房子,就近照顾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中学。
针对已出现的集中返乡就业创业潮,于都县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在园区周边配套完善学校、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动工建设返乡农民和政府共有产权住房,售价给予同地段房价7折优惠,服装园区务工人员和政府按6:4承担购房款,3年后员工有能力可全部购回产权。第一期共有产权房建设1000套,预计今年底可完工。
“我们的目标是首先吸纳10万人回乡,逐步让30万在外务工服装从业者全部返乡就业创业。”蓝捷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